在上大學和人住在一起之前,我基本上也沒怎麼接觸過現實裡面的人。在學校裡的交往也只是片面的而已。我平時也不出去,大多數社交都在網上進行,所以可以說我一直活在自己的舒適篩子裡。也是直到和人一起住之後我才能意識到自己呆著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
和我住在一起的室友們雖然性格不同,但是愛好卻有不少相似。他們都喜歡看抖音,都玩王者榮耀。也是透過他們我才接觸到了一些抖音內容。在那之前,我對抖音的印象只停留在偶爾刷到的土味視頻搬運和一些爆笑的評論。我當然也清楚這些內容無法完全反應抖音,但是我實在不想自己去見識,因為我對短視頻有點抗拒。
短視頻這種東西有多火,有多成癮我就不說了。我有些時候會看他們的抖音 feed,經過一段時間後我算是意識到了一些有意思的點:
1: 沒有準備的接收。何為有準備的接收呢?在 Youtube 的主頁瀏覽封面和標題就是一種準備。在你點進去之前假定視頻的標題不是 clickbait 也不是毫無意義的廢話,你是對你要接受的內容具有一定程度的思想準備的。而抖音除非你是搜索,主頁的 feed 一次只會推薦 1 個視頻,而且視頻會立刻播放。這就導致大腦每劃一次經歷就要去快速理解視頻內容,這對我來說非常疲倦且低效。
2: 奇怪的推薦。在我看到的大多數人的抖音裡,他們的內容可謂是包羅萬象。什麼生活短視頻,還是科普短篇,還是電影解說,開箱視頻,擦邊軟色情,遊戲切片等等都有可能推送進來。我完全沒搞懂每個人的喜好到底是什麼。我經常吐槽 b 站的推薦很爛,但是至少我看到一個人首頁的推薦能明白他喜歡看什麼 —— 我能找到一個或者幾個主題。而我看到的抖音用戶什麼都能看,也什麼都能刷到,感覺他們並不對自己想看什麼有要求。
3: 抖音的特色內容格式。抖音上有很多 tts 視頻,電影解說永遠都是那個說書人聲音,日常視頻經常會有一個很欠打的男聲,火出圈的家人們誰懂啊大西瓜,經常被剪輯修改的 “抖音版” 音樂,各種各樣的剪輯和特效等等,可以說抖音內容也有一套自己的特色。至於喜不喜歡那就見仁見智了,我個人是不太理解。
4: 被 butcher 的音樂和對外放的痴迷。抖音抖音,自然得有音樂。而抖音上也有著不少的音樂。不過大多數音樂你都只會聽到那一小段,而且很多視頻都會用一樣的音樂,一旦開始快速刷視頻這就變得極其精神污染。我們經常能聽到一些 Radio edit 的音樂,但是這些 edit 起碼也要遵守起承轉合。而抖音上的音樂大多只有某段音樂的高潮部分,而且這些部分還經常有各種版本。比如鈴音的 op:Duvet 之前火了,我就總能在寢室裡聽到,現在又開始流行 slow + reverb,對我來說這是對音樂極其不尊重的行為。音樂的目的就是為了給人一場體驗,和看書看視頻是一個道理。凡事總要有個 buildup。而把音樂切割地七零八碎則會徹底的毀滅這首歌在人心中的印象。如果你把一首 Trance 只留下高潮,你可能會很爽,但是失去了 buildup,你很快就會厭煩。但是這種行為之所以能被忍這麼久,說實話也還是沒有那麼多人在乎音樂罷了。
5: 完整性的破碎。因為抖音這種奇特的呈現方式,用戶絕大多數時間都只能獲得無數的碎片信息。畢竟你無法指望一個不到 3 分鐘的視頻能有什麼完整性。這種信息能夠一直娛樂大腦,但是事後我們無法仔細回想自己所經歷的主題。你只能想到你刷了抖音,但是你想不到刷了些什麼。當然,這種現象各種互聯網平台都有,但是短視頻平台無疑是這個現象最嚴重的地方。一般來說,抖音我看到的長視頻都是電影解說。而這些解說本身就是把一個完整的體驗按照自已意願打碎而成的。還有就是偶爾的電視劇切片。我經常看到我的室友隨機觀賞起一個隨機影視作品的隨機片段,期間或許還加速了並且配有什麼奇怪的 “DJ 舞曲”。這種完整性的破碎也是我討厭短視頻的一個原因。
作為一個基本上沒怎麼看過短視頻的我(只有偶爾會在 b 站看到一些),短視頻的各種屬性對我來說是非常難以理解的。這種極其快速的信息實在不適合我的大腦。我感覺我也算得上是一個反應很慢的人了,而且自己智力也在日益下降。我還是儘量避免這些東西吧。偶爾我也能在他們的抖音上看到一些好玩的,但是因為我和他們之間喜好太不相同,所以大多數東西我都不能理解。我也自己玩過一會抖音,開了個號只看軟色情內容,說實話還是挺有看頭的,但是還是沒有推特色。
不知道 xlog 裡有多少用抖音的,或許可以給我說說抖音好玩在哪裡。